校友风采|刘露:扎根黑土育桃李,青春奉献映红心

发布时间:2025-10-18浏览次数:10


刘露,我校2010级美术学专业校友,现任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五九七农场中学第二党支部书记、团委书记、少先队大队辅导员,2025年获评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她回归乡土、扎根基层的教育工作,在祖国东北角的黑土地上,用十年光阴书写着不凡的教育人生,用青春与热忱点亮了无数孩子的成长之路。


校园时光:艺术滋养初心,师恩点亮前路


在校的求学岁月为刘露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校期间,她系统学习美术学专业知识,深入理解艺术教育与美育理念。她的毕业油画创作《阳光下》因主题鲜明、技法纯熟,被学校遴选为优秀作品留校收藏。


回首大学时光,刘露满怀感激地谈起恩师们的悉心栽培:“潘登福老师在艺术理论上为我奠定了坚实基础;邹璐老师在专业和生活上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甚至曾将自己的油画颜料送给我,鼓励我勤加练习;董顺伟老师在风景写生与创作上对我进行了悉心指导。也衷心感谢其他母校老师以不同方式给予的关心与指导让我不断成长。”


老师们的倾囊相授与无私帮助,不仅提升了她的专业能力,更在她心中深深埋下了“以美育人、以爱施教”的种子,为她日后融合美术与德育的教育实践指明了方向。


乡土坚守:真情守护成长,静待花开有时


大学毕业后,刘露毅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到家乡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投身基础教育一线,她始终坚守在教学与德育工作最前沿。


面对乡村学校留守儿童多、教育资源有限的现实,刘露深感责任重大。她主动承担起少先队辅导员工作,创新地将美育与德育相结合,开发特色课程,组织实践活动,逐步构建起“红色教育+乡土实践+心理关怀”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面对全校几十名留守儿童,她创新构建“113”帮扶机制:1名团干部对接1名特殊学生,常态化开展1次谈心、1次课业辅导、1次家庭走访。九年来,刘露陪伴着孩子们一个个走上省级科技创意绘画领奖台。她常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星星,我就是那个擦亮星星的人。”



实践育人:脚步丈量热土,科技赋能梦想


春日微寒中,刘露带领学生开启了“守护家乡绿”生态实践行动。孩子们化身“春日使者”,分组为田间沟渠梳理妆发,让2.5公里的乡间脉络更加清新明亮。劳动的喜悦在日志中流淌:“我们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乡的春天按下了美颜键。当最后一袋杂物被运走,连掠过的麻雀都好像唱起了歌。”这场持续三年的“红领巾护田行动”,已成为一门深受喜爱的特色劳动课程。


注意到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后,刘露利用午休时间组建“人工智能小队”,自学编程知识,带领学生从零开始搭建机器人模型。在她的指导下,学生在省市各级机器人大赛中屡创佳绩,2019年斩获双鸭山市机器人大赛一等奖,2020年刘露再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学生田济森在日志中写道:“刘老师教会我们,科技不仅能改变生活,还能守护北大荒的田野。”



硕果盈枝:耕耘终见成效,砥砺再谱新篇


作为音体美教研组长,刘露将红色教育深度融入教学。她指导学生创作100余幅红色主题粘贴画,再现北大荒拓荒场景;组织学生参观场史馆,在锈迹斑驳的垦荒农具前讲述“人拉犁开荒”的艰辛岁月。2018年起,她联动关工委,邀请“五老”人员走进校园,在“红色故事会”中传承北大荒精神。学生们深受触动,自发成立“红领巾宣讲团”,累计开展宣讲30余场,覆盖千余人次。


作为基层少先队工作的践行者,刘露始终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在青年教师培养中,坚持以党建引领队建,推行“周四教研会”“教学擂台赛”等机制,将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实践创新深度融合。近三年,通过 “师徒结对”的方式,帮助 2 名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并多次在市、县教学竞赛中获奖。她自身亦不断精进,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凭借在少先队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她于今年5月荣获“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



回首来时路,寄望未来人。刘露深情寄语学弟学妹:“珍惜在校时光,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积极参与实践,培养综合能力。教育是一份需要情怀与韧劲的事业,愿你们不忘初心,勇敢选择自己热爱的道路。”她也表达了对母校的深厚感情:“感谢母校的培养,愿母校蒸蒸日上,培育更多优秀教育人才。也希望校友们加强联系,共同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编发:谢思琪 黄钰茜|初审:蒋沁芸|复审:李吉|终审: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