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川郁,我校93级中文系校友,现任猪八戒网联合创始人及董事、重庆市人社局高级创业导师、重庆市流行音乐协会副主席、西南政法大学广播影视与新媒体研究院研究员。
在长师开启文学梦,在涪陵收获另一半
18岁时刘川郁中师毕业在乡下教书,他说,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个画家,希望考上美术学院或美术系。但当时在乡下教书,缺少训练环境,条件也不允许到重庆参加艺考培训,这个梦就放弃了。幸运的是,他参加了第二年的成人高考,并顺利考进涪陵教育学院(后与涪陵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涪陵师范学院,再后来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中文系。也是在这里,他开启了属于他的文学梦。
刘川郁从小就喜欢看书,进入大学后,学校图书馆立马就成了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在这里,我开始大量阅读文、史、哲书籍,并开始批量的写现代诗。在这里读过的中西哲学史、几十年重要的现代诗人的作品,对自己后来靠写作吃饭,打下坚实基础”刘川郁回忆,每周他都去图书馆借书还书,以至于图书馆的几位老师都说,好多年来你是学校借书最多的同学之一。
涪陵给刘川郁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在这里,他的文学之路开始起航,也是在这里,他收获了爱情,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
刘川郁介绍,自己的爱人当时也在涪陵读卫校,因为是老乡,常见面,久而久之,两人就产生情愫。那时两人对未来也充满迷茫,但因为爱情而携手,成为人生成长的重要支撑力量。“涪陵也是浪漫之都,愿学弟学妹为未来努力,也收获爱情。”2023年,在涪陵区文旅委的邀请下,刘川郁专门为涪陵写了一首“神曲”,《你是我的菜》,他说,这既是写榨菜,也是写爱的歌曲。
折腾不断、奋斗不止的人生
刘川郁18岁从中等师范毕业后到彭水乡下教书,之后又一路从中师读到专科、本科、硕士,最后走进四川大学完成博士学习。回顾往昔岁月,他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也当过记者、首席记者、责任编辑、新闻部主任;也曾义无反顾一头扎进互联网风口,与媒体人朱明跃一起联合创办猪八戒网。在他们的苦心经营下,猪八戒网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一家全国闻名的独角兽企业,至今还在为中国众多的中小企业创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2006年,刘川郁参与了刚更名不久的长江师范学院的全国传播行动,今天用的长江师范学院LOGO,就是当时他和学校一起在猪八戒网上征集到的。
从刘川郁的过往经历中,能够看到一种不设边界的人生态度,“跨界”于他而言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刘川郁认为,目前社会上因为种种原因,传递着焦虑情绪,而大学生找到自己的方向,并坚持前行,不断折腾是最为重要的,折腾很重要,不断更重要。
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刘川郁说他隐隐约约感觉自己的未来可能不是一个常规的人生,许多年后和当时老同学一起聚会,还被调侃,当时在学校就号称自己要成为一个“自由人”。成为一个自由艺术家可能是当时的一个缥缈的念头,刘川郁认为,现在差不多也成为一个自由艺术家,他并不会停止,还会继续折腾。
2022年,刘川郁在老家和数十名乡友与当地政府、学校一起,发起成立公益书院“鹿鸣书院”,书院的使命是,用传统文化浸润乡民,振兴乡村。两年过去,该项目已经发动了全县近5000个孩子诵读《诗经》等国学经典。刘川郁期望,该项目运作10年,所有走出彭水的孩子都能背诵30首诗经加70首唐诗宋词等古诗词。刘川郁认为,这会给孩子打下一辈子成长的文化底子,文学中蕴藏的智慧、美感,在AI时代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建构能力,是AI替代不了的基本能力。
用音乐绘制“中国地图”
从2015年开始,在工作之余,他就用音乐来记录各地的“风土人情”。从东北雪域大地,到西部大漠,到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大湾区,上百座城市留下他的足迹,也留下了他的原创歌曲:《南昌的秋天》《再见长春 再见青春》《夜幕下的哈尔滨》《南京忆》《北京你不是故乡离开你却觉得背井离乡》《滇池的约会》《赤水河畔的她》《乡愁慈溪》《呼和浩特的夜晚》《回到赛汗塔拉》《武汉依然美丽》《余生浮梁》《长安城的风铃》《沈阳啊,你是他乡也是故乡》......音乐更易走进人的内心,刘川郁希望他的民谣能够展示各个地方的美,并让外地人从向往到前往。
刘川郁为母校新老校区各写了一首歌,和音乐学院毕业的师妹何培为新校区联合创作了民谣《李渡》,又在众多校友的强烈要求下,创作了《江东》,纪念老校区的点点滴滴。
该歌一经发布,迅速在全国校友中广泛传播,许多校友留言说,听得热泪盈眶,母校是他们一辈子忘不了的人生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