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陈达:提灯引路牢记育人初心,博古通今译扬中华文化

发布时间:2024-03-19浏览次数:82

图片

陈达,我校1981级英语专业校友,西华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专业学位水平通讯评估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阅咨询专家,全国翻译资格考试评阅专家,四川省巴蜀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英语硕士论文评阅和答辩专家、答辩主席,《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历任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副主任、教务处处长、副校长,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图片

专心教学,潜心教研


1984年,他参加工作,到如今已近40年,对这份教育事业,他可谓是:痴爱加钟情。正如他所说,事业不等于职业,职业只是一个冰冷的名词,它是用来养家糊口的,而事业,它值得用一生的热情来对待。

回忆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那时的他为了给学生们上好一堂课,课前除了做好备课准备外,自己还要先“试讲”。在大脑里模拟上课情景,想象着教室里坐满了学生。还会用录音机录下来,“什么时候停顿?什么时候提问?学生回答对了、错了该如何作答?我都事先模拟了进去。”他笑着说道。录完之后便反复听录音,发现自己的不足,就是为了能够呈现好的课堂。年轻时的他,一堂课下来都是满头大汗的,一是因为还是有些紧张,二是太用心了,担心学生有没有听懂学好。现如今已有30年教龄的他,在课堂教学方面十分娴熟,虽然不再用“录音机”录下自己试讲的话,但他依然会用心地去对待自己的每一堂课。上课前,他要再次熟悉教案,在脑子里模拟上课的情形。


图片

爱生如子,严中有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学生成长成才,对于学生他惜爱并尽情,倾注了自己的爱,倾心教育着自己的学生。

图片

 在读书经验与方法的交流会上,他首先以“学习与思考”入题,具体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并针对“什么是学习”这一问题作了回答。他提出:“读书就是学习,读书是学习的载体。”他主张广大学子应勤于学习和思考,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要有设计与规划。陈达就“就业专业相关度”也作了具体阐述,他认为就业与专业的对口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的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最后,陈达还给广大学子推荐了阅读书籍,并提出了要求。

       他分享的读书经验让广大学子收获颇深,并使同学们在阅读态度与阅读习惯上得到了正确的指引,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他最崇尚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的“教育,人是目的。”于是,在长达3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坚持用爱作航标,用情引领学生成长。每逢母亲节、父亲节他会提醒学生们记得向自己的父母说声节日快乐。他说:在课堂上是老师,在课后也是老师,也要教育好学生。


图片

字斟句酌,译路情深


这本由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成都精览》(英文版),是在成都市地方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下,由陈达与他的团队历时四年多、精心完成的。

图片

《成都精览》英译本


几年前,成都市政府为打造成都名片,打算向国际友人推出介绍成都历史文化的英文译作,正在寻求合作伙伴,陈达接到了这个任务,他立即在全院选拔组建翻译队伍,许多老师主动请缨。一开始,团队有些犯难,本身教学任务就重,在规定的两年内翻译完这本书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陈达鼓励大家道:“服务地方是我们的责任,这个事情有利于学校,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教师成长。”最终,团队决定坚持下去,不仅要完成这个任务,更是要漂漂亮亮地完成。

团队针对此书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进行了讨论后,先试译了一小部分,把基本翻译方案定了下来,然后各成员开始按照章节进行交叉互译。为了更多了解巴蜀文化,团队成员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时间先后到金沙、武侯祠、王建墓等历史遗址和博物馆实地参观考察,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浏览查阅相关书籍。

两个月后,翻译团队全面上手翻译,才发现当初真是低估了实际难度。“古诗词、古文献、人物身份考证等等问题,让没有太多接触过古籍的几位老师有点泄气,难度太大,花的时间太多,有时在书桌前坐一个晚上,都很有可能翻译不出一句话,所以团队几度崩溃。从来没有经受过这种翻译考验,实在是太难了!”谈到当时面临的困难时,他至今仍记忆犹新。

图片

 翻译团队一起讨论


翻译古文第一步,首先要弄清楚字词的含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人人都能脱口而出的这句诗,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就能明白它的含义,但在翻译过程中,对“道”的理解,很多人下意识会认为是“道路”。“实际上,蜀道是指入蜀所爬的山,并非确切的一条道路,这在译文中要确保不会引起误会,造成歧义。”他举例说道。他说,翻译等于再创作,这些古诗句,首先需要译者掌握理解,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翻译出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不仅要使国外读者易于理解,还要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在翻译过程中,团队老师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隔三差五聚在一起讨论翻译中遇到的问题,课堂上也会将其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为的就是准确表达出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有些把握不准的地方,常常要咨询校外专家意见。

如此这般,反反复复,寒来暑往,花费了四年,英译本终于在2018年交稿。2019年8月,六千册英文版《成都精览》与读者见面了并且喜提各方好评。部分高校院系负责人表示要购买此书,作为旅游专业、翻译专业等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参考用书,作为送给国际交流合作友人的礼物。四川省应用外语研究会会长李伟彬教授评价说:“英文版《成都精览》这本书,凝聚了西华大学这群翻译者们的匠心,优美的遣词造句,生动优雅地向国际传递了成都声音,向世人讲好了中国故事。

图片

此书出版后,受到业界广泛好评。使他更加坚定了继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他一直在路上!


图片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四川省优秀青年教师标兵称号、四川省普通高校‘十佳青年教师’提名奖、四川省政府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四川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科研成果三等奖(三次);领头成功申报两个硕士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主持、主研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主编等7部......”,一项项荣誉背后是十年如一日的初心坚守。“与其说荣誉,不如说责任,是鼓励,更是鞭策”他说,“优秀老师很多,比我优秀的老师更多”。

图片
图片

 作为教师,他牢记育人初心,用“心”育英才,立德以树人;作为译者,他深谙文化差异,用“情”译著作,传播中国之声。这条路上,他不倦前行,不断用行动诠释着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