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 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赋能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3-02-28浏览次数:426

  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面向国家大数据战略需求,深入贯彻以数字化变革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围绕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智造重镇”“智慧名城”,以建设应用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为目标,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围绕区域经济涪陵榨菜、龙眼荔枝、页岩气开发等产业链需求,结合ICT产业链“云管端”布局,打造新工科ICT专业群和课程群。校企共同打造“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曙光睿翼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等创新共同体,制定了校企教学指导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利益分配等双向交流机制。目前学院与重庆忽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中软国际集团等合作,积极打造工业信息化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重庆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产业人才基地建设项目,充分利用现代产业学院载体,培养工业互联网应用和信创领域人才,促进产教融合,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图片

ICT产业链-专业群-课程群框架图


图片

专精特新产业学院项目汇报会


  二是推进一流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内涵。持续完善“校企合作、分类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采用“六共”管理模式,即专业共建、方案共定、师资共培、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改革共推。按照“对标行业应用,校企协同打造,坚持能力导向,突出工程实践,以项目为驱动,持续改进内容”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教育部“金课”建设要求和学校“一流课堂”建设标准,全面提升学生剖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系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

图片

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图片

重庆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

图片

重庆市高校一流课程 

图片




图片

图片

部分教师荣誉称号


  三是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打造特色服务品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智慧农业”特色明显。深化校际、校所、校地、校企合作,构建实质性产学研合作,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相互衔接。学院与30余家企业或者机构签订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协议、科研转化协议等,与重庆芯达智胜科技有限公司、渝东南农业科学院的合作,形成“物联网远程数据采集”、“物联网远程实时监测”等研究成果,并在重庆市多个区县的农业信息化项目中推广应用,例如与重庆市大足区智慧蔬菜项目、合川古楼枇杷智慧农业项目、涪陵方坪茶生产环境实时监测项目、垫江柚类母本园环境生产实时监测等项目开展全面合作。


  四是满足行业需求的大数据应用科研成果转化明显。大数据团队和程序设计团队整合了海量的烟草行业数据、先进的算法技术等资源,实现了烟草行业数据的抓取、追踪、分析、可视化,近三年协助公安机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重庆城卡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基于Hadoop生态圈完成以“客流OD分析”为核心的新一代数字公交大数据分析平台的设计与开发,与现有公交实时监测管理平台充分融合,同时新增数据中台、公交运行服务评价、公交客流OD分析、公交线网仿真和公交智能排班等五大模块,满足了数字公交的应用需求。

图片

范会联教授团队到石沱镇参加数字乡村建设座谈会


图片

慧农业平台实时监测

  

  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紧抓电子信息专业硕士授权点建设,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提升学科内涵建设,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产学研用一体化。通过努力,学院的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学科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教育教学研究取得了标志性成果,综合实力在市内同生态院校领先,努力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近年来,学院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立项重庆市教研教改等项目20余项,校企教师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重庆市“新型二级学院”建设项目、重庆市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均已完成建设验收。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庆市各级项目20余项,发表SCI/EI 检索论文80余篇。获批重庆市高校第二批黄大年团队1个、重庆市高校课程思政名师和团队2个,获得重庆市名师1人、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奖2项、重庆高校年度十大“双创”明星称号1人,其他各级称号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