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聚焦产业发展新需求 创新产教融合新平台

发布时间:2022-12-09浏览次数:237

为响应《中国制造2025》、“双碳”等国家发展战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建院以来,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把教育教学放进区域发展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与时代同频、与地区同频、与产业同频,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创新学科专业一体化联动机制,走产教融合之路,打造绿色低碳新工科学院,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红利。

一是面向产业需求,打造实践创新示范平台。在多年的产教融合办学实践中,学院紧密对接页岩气、医药化工装备、汽车等重庆市“6+1”支柱产业,与20余家地方专精特新企业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形成了“1+5+9”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合作模式。协同创新体依托“超常配位键工程与新材料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新材料技术与现代制造”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和“无机特种功能材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省部级学科平台,重点发展绿色高分子树脂材料方向,与世界最大己二酸和氨纶生产企业华峰集团和世界单套最大食品级PET产能万凯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开展高性能合成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工程化应用等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了诸多限制行业产业发展的难点问题,有利推动产业发展,形成多学科交融、多主体参与、多资源共享的人才实践示范平台。

 

创新产教融合协同合作模式

 

产教融合实践创新示范平台

二是聚焦产业难点,建设特色学科团队。学院主动融入产业现代化发展大局,科研创新以“绿色”“低碳”的高分子树脂材料为目标,优选理论扎实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建立“共教共学”运行机制,打造“双师双能型”高分子产业特色学科团队。现有教师5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22人;博士48人,分别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国内知名高校;博/硕士生导师13人;20%以上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现有国家“三区”科技人才1人、重庆英才2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重庆市创新创业团队2个、青年拔尖人才1人、青年巴渝学者4人。

 

依托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体,多次荣获重庆市科学技术奖

三是坚持产教融合,开展产业技术攻关。学院积极响应绿色发展理念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渝东地区经济主战场,聚焦绿色高分子材料产业链,通过产教融合开展产业前沿研究和技术应用攻关,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瞄准限制行业产业发展的科学问题,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进行分工合作,构建以企业科技进步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有效经验。学院面向高分子产业需求,聚焦高分子生产原料、中间材料和产品的关键技术问题和人才需求,协同政产学研用,搭建服务高分子特色产业链的“一院+三中心+一平台”。针对区域高分子产业链人才需求,通过“订单式预就业”、“定制式培训”等方式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支撑。

四是融入课程思政,探索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OBE-CDIO理念,将“三线建设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探索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产品研发、工程设计、技术攻关、工程规划等方面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学院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喜人成效:近年来,团队成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项目1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近700余万元。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发表论文8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0余件。指导学生先后斩获国内外创新创业奖共30余项,其中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7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3项。

 

 

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技进步循环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