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绿色智慧环境学院:校企合作谋发展 产教融合筑未来

发布时间:2022-11-25浏览次数:240

2018年,“新工科”建设拉开大幕,绿色智慧环境学院应运而生。四年来,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着力发扬“治学促乡”优良传统,坚持围绕“一个基本点、三项基本原则”,聚焦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平台共建、优化人才培养、助力产业发展,构建起“校地企协研”多元合作体系,打造起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升级版”。

一是统筹设计,明确工作思路。成立学院产教融合协调小组,由学院院长牵头,统筹推进产教融合工作。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一个基本点、三项基本原则”的工作思路。一个基本点:即坚持紧扣学校办学宗旨和学院发展理念,以提升整体育人质量,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为目标;三项基本原则:即坚持分类遴选原则、主动合作原则、互利双赢原则,逐步实现把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推动产教融合创新实践。

 

与涪陵区法院校院合作

 

卫星遥感研究技术推介

二是突出重点,打造“443”工作法。在遴选合作对象期间,学院探索总结出“443”工作法。分类对接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研究院所4类合作对象,重点发展学科建设所需、专业建设所需、实践教学所需、创新创业教育所需4大合作领域,按一般合作、紧密合作、深度合作3大阶段推进合作。坚持以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为需求,主动适应行业产业发展、主动策划对接合作企业、主动与企业发展方向接轨,全力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企业难题;尽力提供人力支持,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努力提供优质培训,为企业节省培训成本。逐步将单纯的校企合作转变为校地企协研多方合作,求企业合作转变为校企互助共赢,松散型合作转变为紧密型联盟。

 

积极拓展产学研合作平台

三是注重协同,优化人才培养。学院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协会、研究院所对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特色课程开发、实践基地建设、创新技术研发等环节真正推进产教融合,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师资互派、资源共建、成果共享、人才共育的协同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建成了校地企协研、协同育人体系,达成了资源共享、多方共赢的局面。学院专业内涵建设显著提升,环境科学专业被认定为重庆市一流专业。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四是发挥优势,强化平台共建。与合作单位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联合开展了课题研究和技术开发,与共建单位获批共建的市级教学科研平台6个:包括与重庆环科院、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邮电大学共建的“重庆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大数据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武陵山片区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获批重庆市生态环境多源监测技术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生态环境智能监测与污染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校企合作共建市级新型研发机构、资源与环境研究生市级联合培养基地。此外,与中科院合作共建了涪陵区大气污染综合监测站、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了低空遥感联合研究中心,及10个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不断强化教学科研平台共建

主要成效 近年来,学院顺利立项市级智慧环保产业学院建设项目,获得1500万元建设经费;获批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18项,重庆市教育教学改革项目5项,获批行业协会教学成果奖3项,获市级一流课程3门,获市级高校课程建设与应用示范案例2个,出版云教材6本。学院教师获重庆英才及巴渝计划人才4人,市级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市级优秀教师2人;建成“重庆英才”生态环境低空遥感监测技术及应用创新创业团队和重庆市高校三峡库区生态变化智能监控与修复创新群体2个,与重庆市生态环境研究院联合共建的资源与环境研究生导师团队通过验收并获得优秀。近3年,学生获得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学科竞奖项106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比例高达95%。

 

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

 

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基本经验  一是学校发展要融入区域发展,专业发展要融入产业发展,其融入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其发展的高度。二是深切感受到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学校的发展需要企业的支持,二者互动,相得益彰。三是在深化校企合作这件事上,探索和改进的道路没有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