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深化产教融合 助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2-11-21浏览次数:232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紧紧围绕培养电子信息“卓越工程师”办学目标,不断以产教融合提升办学水平。目前拥有重庆市高校“信息通信技术ICT”示范性产业学院,以及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重庆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团队等市级教学科研团队4个,与企业共建市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共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30个,近五年培养电子信息类工程技术人才2340人,为助推地方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化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

 

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体

一是紧贴企业需求,明确解题思路。围绕企业的具体需求,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组建“页岩气智能感知技术研究团队”,开展以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为核心的页岩气智能感知技术研究,研发适用于页岩气的高灵敏的监测器件,建立智能分析算法,开发集成传感系统,解决企业技术需求,为涪陵页岩气田下一个百亿立方产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涪陵页岩气田俯瞰图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现场安装、调试

 

学院领导现场指导集气站管道铺设

二是打造平台团队,推进校企合作。该学院在与中石化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深入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公司在集输管线输运安全监测和井下采气微观过程监测方面均缺少有效的智能监测手段。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结合学院自身特色专业和校级重点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组建“页岩气智能传感监测技术创新创业团队”,后更名为“页岩气智能感知技术研究团队”。团队先后引进在井下智能监测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光纤传感技术专家、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崔洪亮教授、微纳光学领域学术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杜春雷教授等学术技术带头人,致力于解决页岩气集输管线安全监测和井下采气微观过程监测的智能感知技术难题。

 

分布式光纤现场铺设

三是开展技术攻关,深化产教融合。2019年7月,学院与中石化涪陵页岩气公司签订框架合作协议,联合成立“页岩气智能感知实验室”。次年3月,团队成功研发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该系统利用单根光纤同时实现温度的检测和信号的传输,“传”“感”合一,综合利用光纤中后向拉曼散射效应和光时域反射测量技术同时实现温度测量和空间定位功能。该系统在涪陵页岩气87号集气站成功应用,通过沿集输管线敷设光纤,实时监测光纤温度变化,对集气管线进行泄露在线监测。系统经过优化升级后,已成功报警地线管线泄露事件25次,为页岩气田减少了大量经济损失。2021年6月,在焦石67到68号站之间长输管线安装页岩气泄露监测系统,目前系统成功预警滑坡造成的管线泄露1次。

 

校企共建平台-页岩气智能感知实验室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远程监测界面

 

主要成效 自与中石化涪陵页岩气公司深入合作以来,团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2020年,获批“页岩气光纤智能感知技术”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智能感知技术与大数据应用”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并于2021年获批市级“长江师范学院-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电子信息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22年,荣获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获批重庆英才“页岩气智能感知技术与应用”创新创业示范团队。鉴于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在涪陵页岩气田的成功应用,与中石化涪陵页岩气公司联合制定发布“页岩气集输管线泄露监测”企业标准,由页岩气公司推广使用。团队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重庆市在渝本科高校与中国科学院所属院所合作项目1项,珠海市创新创业团队项目1项,页岩气公司推荐产学研项目1项。基于研究成果,团队目前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5篇,出版科研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项。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基本经验 一是要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真正需求。二是依靠学科交叉团队,解决工程技术问题。三是解决企业问题为目标,校企通过联合申报项目、团队平台、科技奖项等方式推进深化合作。